【人物專訪】從地理走入咖啡-鄧經儒

 

【簡介】鄧經儒

 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畢業、目前為咖啡及黃金買賣工作。

l   當初為什麼會念地理系?

當時就讀的學校是私立完全中學,國中時就聽說有繁星計畫;因為對高中成績的校排有把握,因此就直升。後來學測65級分(當時滿分75),經過和爸媽討論,決定以台大為優先,最終選擇台大地理系。

 

l   大二時為什麼會轉到「園藝系」?

因為不太喜歡念書、比較喜歡畫畫、設計;因此在大二時申請轉系。

 

l   台大園藝系在做什麼?

台大園藝系分成「作物栽種」、「製作產品」、「景觀規劃」三大類組。因為興趣是設計相關所以選擇景觀。但是台大的景觀跟自己喜歡的不太相同,個人是喜歡小範圍的庭園規劃、台大則偏重區域規劃;例如規劃十分瀑布一帶的觀光旅遊動線、步道設計、攤商分布等。

 

l   為什麼後來會走入咖啡產業?

因為大一就加入台大咖啡社,開始鑽研咖啡。後來園藝系大四的時候去業界實習,發現園藝系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;因此在實習後,決定好好的去咖啡業工作一陣子、後來到位於忠孝新生附近的「老樹咖啡」工作、工作後覺得自己比較喜歡從事咖啡業:喜歡跟客人聊天的過程、也學到很多咖啡的進階知識,最後下定決心從事相關產業。

 

l   台大畢業後有遇到摩擦性失業的徬徨嗎?

因為在大學畢業前就確定了方向,所以畢業後就去咖啡業工作;很慶幸地沒有遇到。

 

l   什麼契機下決定開咖啡廳?

當時有離職同事來討論是否要開咖啡店、並且有可用的租借空間;因此經過思考後決定開店。不過後來該空間有營業時間限制、不符合成本,所以打算轉換地方。因緣際會下,看到有間位於古亭區的咖啡廳要頂讓,只需35萬就能頂讓所有咖啡機具,最後決定頂下開店,並成立「鬧鄰居」這間咖啡廳。

 

l   咖啡經營的情形

不幸地因為後來遇到疫情,經營不下去因此就結束事業。在結束事業前得知有咖啡比賽(咖啡爽節、每年在碧潭舉辦),因此決定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參加競賽,最終獲得團體總冠軍。

l   咖啡比賽在比什麼、不是一樣的咖啡豆嗎?

            咖啡比賽在於沖煮手法,每次的競賽會有不同的設定目標,可能有比「甜」或比「醇厚度」等項目,最後再綜合評分。

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因為咖啡裡面有不同物質,有的是容易溶出的物質、有的不容易溶出;容易溶出的物質包含「酸、香氣」等分子小的物質;不容易溶出的物質包含「糖、油脂、苦澀味」,沖煮的時間、攪拌力道、水溫、咖啡顆粒組成大小、沖煮繞圈的快慢都會影響兩種物質的比例,進而影響咖啡風味。

l   厲害的人有機會出國競賽嗎?

每年都會在咖啡展有台灣選拔的決賽,決賽脫穎而出的人就可以代表台灣出國比賽。

l   地理觀念對咖啡事業有什麼幫助?

因為產地的氣候、溫度、地形、海拔、排水都會影想到咖啡的品質。因此有基本的地理知識大概可以知道全世界各個產地的差異。

例如:大方向來講,東非的咖啡(衣索比亞、肯亞、坦尚尼亞)位在高山、乾燥的氣候;因此咖啡的處理受到水量的限制,主要是用「日曬」的方式,而在曝曬的情況下,咖啡的精華會濃縮在種子;此外,因為氣候乾燥日夜溫差大,因此咖啡會保留比較多的甜味,此時咖啡就會有水果香氣和甜味。中南美洲因為熱帶、多雨,因此處理上選用「水洗」方式,味道上比較有堅果、巧克力味。近年精品咖啡,顧客多喜愛水果香氣,也因此非洲的豆子比較受歡迎。當然,近年不同產區的咖啡業主也在生產流程上做調整,所以以上只是大概的分類。

l   台灣的咖啡豆為什麼無法跟國際比拚?

不是台灣的咖啡豆不夠好,而是台灣的人工成本太高;例如:一年當中只有11月到2月會需要人力採收,其餘時間不需要、加上台灣工資相對較高,因此對咖啡農而言成本不斐。如果想品嘗台灣的咖啡,可以去「森高砂」咖啡廳,該店專門販售台灣產的咖啡。

目前世界最主要咖啡產地在巴西,因為當地有高原、可以大規模器械化栽種以減低人工成本、提高產量。也因此許多台灣罐裝咖啡都是使用巴西豆。

 

l   台灣作為全球的咖啡市場有何獨特之處?

之前去過日本,發現台灣人對咖啡豆的好奇心較高,因此在咖啡廳能夠喝到二三十種不同的豆子、但是日本人相對口味保守,故日本咖啡店的豆子可能只有五種上下。

咖啡豆大致可分為「商業豆」與「精品豆」,商業豆是價低、量大;精品豆(全球各地的小莊園咖啡主販售的特色咖啡)則是價高、量少。台灣跟主流咖啡市場(如:中國、美國、日本、歐洲等),市場規模較小,因此在商業咖啡而言比較有限;但是因為台灣人對咖啡接受度高、所得水準高,因此「精品咖啡」市場相對龐大。甚至在咖啡展時,來自中南美洲的小莊園主會請專員來台灣找合作店家進口精品豆。不過以上純屬個人的市場觀察。

l   為什麼咖啡能取代茶葉,在台灣興起?

台灣最開始咖啡是在日治時期引進的,古坑一帶咖啡是日本時期栽種;不過當時台灣人對咖啡風味要求較單純,因此古坑咖啡在當時還能獲得台灣人接受。

近年在九二一大地震後,政府開始鼓勵阿里山一帶農民改種植咖啡,因此當地咖啡品質也相對不錯、不過問題依舊出在成本過高,故單價較高、以外銷為主。

台灣的咖啡發展分成三大階段,咖啡今天能夠成為主流,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星巴克;也是因為有星巴克,台灣才會有焦糖瑪奇朵、拿鐵這些多樣的喝法。

第一階段(民國65-80年)時期咖啡單價高、接觸者僅限高收入族群。

第二階段(民國80-85年)咖啡開始平價化,加上所得水準提高,咖啡逐漸普及。

第三階段(民國85年迄今),伊是咖啡、西雅圖、星巴克等跨國品牌大量展店,同時向大眾宣傳高品質的咖啡文化,從此把讓咖啡在台灣成為普及的飲品。

(資料來源:網址

l   給系友、新鮮人、咖啡有興趣者的話

可以思考對自己的生命而言,做什麼工作是開心、滿足、具有成就感的。現在能念大學的人大多數都能滿足馬斯洛金字塔底層的需求,因為此要思考什麼事情能夠達到「自我實現」的滿足。至於探索的過程,就是積極參與社團、校內外活動、接觸不同的人。

如果是想學咖啡的人,建議先把賺錢放一邊,重點放在「做咖啡」與「喝咖啡」上。可以試著先認真吃、喝每天的食物或飲品,因為到後期要能夠形容出咖啡的風味。

至於開咖啡店又是另外一回事,因為「厲害的咖啡師跟會賺錢的咖啡師是不同的」,賺錢是需要靠行銷的。

l   覺得是什麼原因讓你走上咖啡這條路?

不念地理系不會影響走上咖啡路的結果,能夠走上咖啡領域的關鍵是加入咖啡社。


(本文圖片多來自鄧經儒鬧鄰居咖啡facebook相簿,特此感謝)


 

Geoghuman地裏人

透過寫作整理思緒, 更讓讀者認識世界。 也歡迎追蹤個人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grantung/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